跳转至

遂昌昆曲十番

遂昌昆曲十番 是流行于遂昌民间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由多种乐器组合,轮番演奏多个曲调,其演奏不与戏剧发生关联,也不作为唱腔和动作的伴奏,通常用于春节灯会、迎神庙会的排街游行,或节日聚会、喜庆堂会等场合演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十番音乐(遂昌昆曲十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早在宋代,遂昌县石练乡的石坑口村建立了“蔡王庙”,以祭祀避难于此的蔡氏二十四兄弟,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在每年农历七月,石练十六坦的乡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俗称“石练七月会”。参与者抬着信仰之神“蔡王大帝”巡游,以祈求五谷丰登和村庄的平安。这一活动中,器乐演奏是营造庙会氛围和娱乐助兴的重要形式。🎉

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五年,积极推广农耕与文化,将昆曲与“石练七月会”上的器乐演奏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昆曲十番”。这一艺术形式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发展尤为繁盛,遂昌县城以及周边村落都成立了十番队伍,主要在迎神庙会和春节灯会时进行表演。

然而,20世纪50年代,庙会活动的中止使得昆曲十番逐渐沉寂,面临失传的风险。直到1984年,遂昌县文化馆在民间普查中恢复了十番队,但因组织原因又停止了活动。2000年冬,文化部门在石练镇发现了几位年过古稀的十番艺人,他们保存着当年的手抄本。于是,相关单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重新组建了十番队。🌟

2001年,昆曲十番参加了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的首次年会,得以重新展现其独特魅力。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保护了地方传统文化,也使得遂昌的昆曲十番焕发出新的生机。

基本特征

乐器

遂昌昆曲十番使用的乐器种类丰富,包括笙、笛、梅管、云锣、扁鼓、胡琴、提琴(即提胡,一种蒙蛇皮的板胡式弦乐器)、双清、三弦等。弦乐器(如胡琴、提琴)、吹奏乐器(如笙、笛、梅管)、打击乐器(如云锣、扁鼓)和弹拨乐器(如双清、三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显示出乐队编配和乐器组合的严谨与合理。🎶 其中,梅管、提琴、双清等古乐器具有独特个性,在其他器乐演奏中较为罕见。

曲牌

遂昌昆曲十番所演奏的内容主要包括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及其他明清传统剧目的昆曲曲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遂昌昆曲十番吸收了许多草昆(金华等地的民间昆曲)的内容,但其演奏的《牡丹亭》曲牌是草昆中所没有的。

传统曲牌的传承

已搜集到的遂昌民间昆曲十番曲谱包括民国初年署名有文氏的《响遏行云》手抄本、民国二十年署名空我的《昆山遗韵》手抄本、萧根其保存的民国三十八年《白雪阳春》手抄本。这些手抄传承的乐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形式,工尺、板眼记录均十分规范。

代表曲目

《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的故事,最终二人成眷属。

《紫钗记》

《紫钗记》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剧本,为“临川四梦”第一梦。该剧讲述了才子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并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南柯记》

《南柯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讲述了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反思了古代文人笔下的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想。

《邯郸记》

《邯郸记》是明代汤显祖创作的戏曲剧本,描写了书生卢生在磁枕梦中的传奇经历,展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剧本,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导致的国家灾难,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遂昌昆曲十番的现代传承

遂昌昆曲十番以其丰富的乐器组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尽管一度沉寂,但通过各界的努力,昆曲十番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成为遂昌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遂昌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