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松阳高腔:小城风光赏古韵 🎭

诞生——纵横百家酿独韵 🎶

松阳高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那时松阳已颇为兴盛的道家文化便融入了当地的音乐传统。到了宋元时期,地域迁移带来的文化交融进一步促进了南戏曲调与道教音乐、民间山歌民谣的融合。在之后的千百载光阴里,这些元素不断进化,最终诞生了独属于松阳的地方戏曲——松阳高腔。

独特的文化融合

松阳高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它吸纳了道教音乐的庄重与南戏曲调的婉转,加之松阳当地民间歌谣的朴实无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松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六般体相六般兵 🛡️

松阳高腔的表演特色在于其高亢激昂的腔调与铿锵硬板的节奏感。松阳艺人们身怀六技,将本地高腔的独特韵味与颂扬方言官话结合起来,辅以悠扬的管弦乐伴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松阳高腔的传统剧目丰富,演出形式古朴原始,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承至今。

松阳高腔的六技

松阳艺人们在表演中展现了高超的六种技艺,这包括了声、色、意、态、情、势的完美结合,使得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张力与感染力。

传承——我花开后百花杀 🌸

自诞生伊始,松阳高腔便风靡省内外。鼎盛时期,有“新聚堂”“白沙岗高腔班”等18个知名专业戏班和“叶庆福”等7个木偶班,班社艺人以玉岩等地居多。解放后,老艺人徐鸿元、李林焕等在周安、白沙岗创办松阳高腔科班,成立“新声班”和“白沙岗班”。虽然几经周折,松阳高腔至今尚有剧团在传承与演出。白沙岗可追溯的松阳高腔历代宗师,从明万历年间的李凤相后始计,就有200多人,现已是第22代传人。

代代传承

松阳高腔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使命。如今的第22代传人依然在为松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

明珠——踏平坎坷成大道 💎

1982年,松阳成立了“松阳高腔研究所”,深入剧团征集民间“松阳高腔”剧目手抄本、演出照片等,收集整理松阳高腔文献档案。这一举措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特别是戏曲界的关注。2002年,《松阳高腔艺术档案》入选首批《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目前,现有纸质档案162卷,主要为清代以来47个民间剧目手抄本;演出及服装道具照片85张;演出音像VCD光盘55张、录像带5盒、磁带8盒。代表性剧目有《夫人戏》《耕历山》《卖水记》《拜刀记》《八仙桥》《合珠记》《后太平》等。

松阳高腔的文献保护

松阳高腔的文献档案不仅记录了其悠久的历史,也为后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档案是松阳高腔璀璨历史的见证。

新生——昔日彩凤再涅槃 🔥

为了再续松阳高腔数百年的辉煌,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松阳高腔培训班,并于8月3日在高腔剧院举行了汇报演出。这一计划由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统一规划,并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悉心指导下,由学校与松阳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及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实施,旨在传承和弘扬松阳高腔这一宝贵艺术,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及教育资源支撑。

除此之外,在一年前的杭州亚运会上,松阳高腔也大放异彩。松阳高腔代代相传,声声不息。2023年,《松州令》亮相亚运会开幕式,甩腔高亢嘹亮、歌曲节奏动感热烈,风格既传统又时尚,演绎地方戏曲与摇滚的碰撞。

松阳高腔的现代复兴

通过现代化的传承与创新,松阳高腔不仅在本地焕发了新生,还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松阳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